“得饒人處且饒人”,前面7個字因為太霸氣,被人選擇性遺忘了!孔子真說過“以德報怨”嗎?他的回答很硬氣,是后人錯怪他了!有些流傳千百年的金句,由于時間的消磨,加之人為選擇,流傳到現在,大多變成半句名言了。比如,莊子的“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就被人們當成勵志格言,告誡人們,生命有限,知識無限,所以得抓緊每一刻時光吸取知識的營養,不能虛度。其實,莊老師的這句話,還有后半句:“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前后兩句連起來讀,就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的意思很明白,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即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再如“以德報怨”,常常被人用來表示要待人以寬,不要記別人的仇,對待曾經禍害自己的人,反而要給他好處。這樣的處世觀,無疑是虛偽的,還有人將這一觀點強加到孔子頭上。其實,孔子對此是持反對態度的。“以德報怨”一詞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上文中的“直”,指的是坦誠面對,更準確來說,就是公平。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有人問孔子:“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怎么樣?” 孔子回答:“(以德報怨了)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正確地做法是)用正直回報傷害,用恩惠報答恩惠。”孔子這種“以直報怨”的處世之道,現在仍然適用。所以,當我們的領導者面對霸權者的無理挑釁時,才硬氣地回應:“中國人歷來講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此外,在寬待他人上,還有句古語,叫“得饒人處且饒人”。指的是要寬容、體諒別人,盡量寬恕別人;還指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余地。其實,“得饒人處且饒人”一語的背后,還有個故事,只有將故事與前后文連起來理解,才能深諳其中的真義。故事說的是,曾經有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人家先走一步,這個道士后來死在褒信縣,死時對一個村里的老頭托付死后的事情。幾年后,這個老頭遵照囑托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見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暗示他已得道飛升)。道士生前,曾經寫過一首詩,其詩曰: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數年后,叟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宋·姚寬《西溪叢語》)“爛柯”的本義是指斧柄腐爛,在詩中應指圍棋。關于“爛柯”,也有個典故,說的是晉代信安郡人王質的故事。王質是個樵夫,砍柴時候誤入石室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后,竟然不覺得饑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述的無名道士,有人稱其為蔡州道人,如,《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一句“自出洞來無敵手”是又狂又霸氣,饒人不是因為懦弱,而是一種君子之風。勸人謙遜的詩不少,比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等等,但卻都沒有“得饒人處且饒人”寫得這么接地氣,兩個“饒”字的運用全這一句朗朗上口,充滿了感染力。其實,人們被半句名言“欺騙”的事,并不在少數,這是因為,語言都是“為我所用”的,歷史上曾經的金句被人為“誤讀”,實乃情理中事,早已見怪不怪了。(圖片來自網絡)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醫認為三叉神經痛除非手術,否則很難治愈,但手術有面癱的危險。后來想,六神丸化開后點在牙床上能治療牙痛,為何不依照這個思路試試呢?我突發奇想:把藥放到耳朵里試試。奇跡發生了。那天晚上睡得很香,整晚都沒再疼。  方法:每晚睡前,將一小管六神丸藥粒倒在3cm見方的紗布上,將其包好,用線系緊,并留出約5cm長的線,塞入患側耳孔內。一般當晚即可見效。第1周,每天換1次藥。1周后,可視病情變化,2~3天換1次藥。  三叉神經痛也有寒熱之分。風寒阻絡者,還要配合口服都梁丸、化瘀丸、天麻丸;肝火上逆者,應口服龍膽瀉肝丸、天麻丸等。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不可疲勞。(魏中意)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徐淑紅1人是群居動物,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尤其是當今社會,全球化趨勢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單位,抑或是在社會上,都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的“情商”,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指與他人的溝通技巧。要想獲得幸福和成功,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這本《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溝通不僅會影響你的社會交往和情感生活,還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說到人際溝通,我們通常會想到要口才好,會說話。會說話當然能夠增進你的溝通能力,但并非會說話的人就一定是溝通高手。我聽人講過他兩位朋友的故事,一位朋友口才很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也很擅長與人交往,但工作多年以后職務也沒什么提升,單位同事對他評價也不高;另外一位朋友比較內向,有時候還顯得有點木訥,但是多年以后職務提升和同事的評價都更好。《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之外的因素也很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比較委婉的人才叫會說話,但是《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一個委婉的人可以成為溝通高手,一個直率的人也可以成為溝通高手。有效的溝通并無定法,成功的溝通者有外向的有內向的,有嚴肅的有幽默的,有直率的有委婉的。我們通常認為,溝通就是如何影響他人,市面上各種有關人際溝通的書籍,也大部分都是講述使用某種技巧來影響他人,如要對他人微笑,要贊揚他人等等,但這本《溝通的藝術》不同。《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在溝通中自我的塑造和展現同樣重要。不只是如此,書中還向我們講述了溝通的各個方面,強調溝通依情境而定,也與他人密切相關,沒有一種溝通技巧適用于所有人所有情境。《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一本公認的講解全面,表述簡潔的人際溝通入門教材,已經再版15次,中文譯本的銷量也已達到數十萬。它將學術內容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理論與實用并重,深度與廣度兼具,并配以大量的閱讀材料和影視劇中的案例,生動有趣,自出版以來深受好評。本書主要作者羅納德.阿德勒,專門致力于溝通的研究和寫作,他還在大學講課,幫助人們改進人際溝通技巧。另一位作者拉塞爾·F·普羅科特,也是大學教授,他與阿德勒就溝通這個主題,撰寫了大量文章,并進行演講,合作出版了多個教材。2那么這本《溝通的藝術》到底講了什么呢?在講述了溝通的重要性與基本原則后,作者主要從三個部分對溝通的藝術進行了闡述,,一是“看入人里“,二是”看出人外“,三是”看人之間“。“看入人里“主要講述了溝通者自身的自我概念、知覺以及情緒是如何影響溝通的。我們在溝通中展現自我,同時溝通也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自我。這里有個名詞叫做“自我應驗預言”,有的心理學書籍翻譯為自我實現預言,意思就是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朝著他人和自我預期的方向發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那個在某學校所做的實驗,從一所學校隨機挑選了一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智商特別高潛力很大,結果后面這些學生果然表現很突出,這是因為老師對這些學生的預期發生了改變而讓學生發生了改變。自我應驗預言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它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因此我們要盡量運用積極的自我應驗預言來讓自己和他人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幾種大家共有的知覺傾向對溝通影響比較大,比如“對人嚴厲,對己仁慈“、”強調別人的缺點“,還有“先入為主”、“最明顯的最有力”也容易造成偏見。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常常也是造成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人際交往中,換位思考固然重要,因為人性深處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人處在不同位置心態常變得不同,但我們同時要明白,人與人是不同的。你看重的事別人可能覺得沒什么,而你覺得無所謂的事別人可能覺得很重要。“知覺檢核”可以幫助我們弄清事實,努力做到“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但這還是不夠的,有時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對方的意思,卻并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和理解對方。《溝通的藝術》中指出“這時我們所缺少的是設身處地的重要能力”,這種能力就叫做“同理心”,那怎么建立和增進同理心呢?書中介紹了建立同理心的一個工具,叫做 “枕頭法”,這是由一群日本小學生發展出來的。問題就像一個枕頭,枕頭有四個邊和一個中心,這四個邊分別代表“你錯我對”、“你對我錯”、“雙方都對,雙方都錯”,“這個議題不重要”,中心則是結論:“四個立場都具有真理”。其中,第一種立場“你錯我對”是我們通常會采用的方式, 也是阻礙我們建立同理心的重要原因,如果你從以上4個角度去思考了一個問題,那么你就可以得出最中心的立場,認識到其實每種立場都存在優點。適當地表達情緒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增進溝通,但一定要把握一個度。區分情緒對我們是有益的還是無益的,主要是看它的強度和持續性,如適當的生氣可以刺激人改進不滿意的狀態,但盛怒就有害了,考前或比賽前的適度緊張可能提升你的表現力,但過度緊張則會讓你發揮失常;二是持續性,比如結束一段關系或工作后適當的悲傷是正常情緒,但如果長久陷入就有害無益了。”看出人外“主要講述溝通中信息的傳達問題,包括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及傾聽對溝通的影響。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以及性別與文化的影響,還要注意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傾聽是信息傳遞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看人之間“主要講述人際關系是如何建立以及如何演變的。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中要注意相似性與互補性平衡等原則,注意正確把握自我袒露的程度與方式,避免引發他人防衛的溝通方式,自身也要盡力采取非防衛方式回應他人的批評。沖突是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的,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是合作雙贏模式。3《溝通的藝術》從“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三大部分,講述了溝通中各種因素對溝通的影響及增進溝通的原則和技巧。書中強調溝通并不只是對他人使用某種技巧,而是我們與他人共同經歷的過程,真誠有效是我們的目標,主動、尊重的態度則是溝通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同時也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這對我們獲得健康幸福以及成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xmg6dnq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